「《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很多人以為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 傅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pLpZPKlko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電影主題曲
我們深愛的青春|詞╱曲╱演唱:楊彞安
 
一個人在路上
也會無助心慌
若能有伴一起闖
會不會快點到達
你在我身旁
帶我走過徬徨
你的熱情是我嚮往
心也因你而堅強
 
在前進的路上
追趕你的步伐
自私的幻想
要去同一個地方
你有你的追尋
我始終追不上
想留住你的一切
卻無法回到從前
 
我漸漸明白
再見並不容易
在路上沒有誰
該是誰的引領
我們一起寫下
深愛過的青春
卻忘了完成
告別的那頁
 
我們一起寫下
深愛過的青春
卻忘了完成
告別的那頁
 
我會繼續向前
若再能有交會
或許會與你分享
你不在的續篇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題曲,在電影的最後播放。我覺得它完美詮釋了這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東西。

以下一些觀影心得還有對導演的心得(?)
如果不在意被雷(?)的話可以繼續看


看電影前並不知道這部片要講什麼XDD
只是知道導演傅榆在金馬獎得獎致詞說了這句話:「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但並不知道她的致詞全文,也沒有看過影片片段,總之就憑著這樣的印象去了巡迴現場。

我不常看電影,更不常看紀錄片,不知道這是不是紀錄片常見的敘事方式,這是個導演大量參與其中的紀錄片,片中也有很多導演本人和被攝對象的對話,還穿插導演的旁白,其實感覺滿私密的,像是導演本人的成長紀錄。

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觀眾是跟著攝影機後面的導演一起成長。導演一開始在片中旁白訴說她當時為什麼而開始拍攝這些人,這些畫面,於是觀眾也想著,這些她說的東西,可能就是這部片的主軸吧。我相信她在拍攝當時也的確是這樣想的。

但是慢慢地事情進展並不如導演預期,我們也跟著導演的旁白體驗著她拍攝時的心情,出現了一些失望,一些絕望,也出現了更多讓人覺得:「怎麼會把這個也剪進去?」的畫面。被攝對象沒有成功完成導演最初的設定,甚至或許沒有完成他們自己最初的設定。

最後導演自己入鏡了,哭著詢問被攝對象,說她當初為什麼想拍這些,是為了拍什麼主題,現在變成這樣,怎麼結尾?

然後我們才看到這部片想說的事:「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
於是期待被攝對象照自己心中的劇本前進,
於是期待社運明星改變國家,
於是期待別人的民主體系很完美,
因為這些錯誤的期待投射,才會有後面那些失望。
這時也才發現導演本人並不只是觀察者,也是這一切的參與者。


必須說對傅榆的第一印象是有點失望的,她並不如我想像中會講出那樣金馬獎致詞的人的戰神(?)形象,甚至也不是個口條好的人,講話糊糊的、慢慢的,不太堅定。但這是不是也是我投射的錯誤期待呢?後來慢慢在 Q&A 中發現她其實思緒清晰,對於想要表達的理念很清楚,也知道每個細節為什麼要這樣做。

看到一篇她的專訪
「我可能會寧願大家不要那麼期待,或是早點失望,這樣才可以持平的看我這個人,因為我的確不習慣受到關注。」

因為在 Q&A 中有人問到她的金馬獎致詞風波,她又復述了一遍當時的致詞全文:(到現在都還能記得,想來真的背稿背很熟)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很多人以為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看過她的專訪、聽過本人說話後,打開當時的影片片段,反而比較注意到的是開口前的停頓、猶豫和深呼吸。反而發現她是比我的想像更為強大的人。

--

放下那些期待別人完成某些事情的期待,才有機會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貢獻一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