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讀完一本幾個月前看一半的書
<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617
作者學建築相關,旅居海外各城市 17 年後回到台灣
書裡舉她看過的各種都市設計為例,來講現代都市設計上的一些問題
雖然舉例,但也不是說好的就是要照抄,而是解釋那些設計背後的思維
好的設計是要和環境互動的,不同的環境應該要有不同的設計
主要都舉西雅圖為例,因為作者住在西雅圖最久
而且據書中所說,西雅圖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致力於環境保護的城市

書很好看,我很不會寫心得,就寫一些我覺得有趣的概念

  1. 綠建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比較少,但還是破壞,
    只是把新建築都蓋成綠建築,不會減少整體的破壞,
    要有效減少破壞,應該是要把現有的建築改造成綠建築。

  2. 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水泥、樹木減少、人造廢氣會造成都市的氣溫比較高,
    在衛星圖上看起來很像一個個熱熱的島
    屋頂、牆面種樹都可以有效減少

  3. 「治水」其實是徒勞無功,
    把水隔開長期而言是沒有用的被隔開的水反而會流得更快更急,
    蓋再高的堤防都可能會滿,滿出來造成的災害會更大,
    長期而言,水邊的地都是暫時的,人不應該和水爭地。

  4. 沖洗過都市的髒水直接流進河流會造成污染,
    都市的水泥地會遮住底下的土壤補充地下水。
    比較好的應該是讓水直接接觸土地,由土地來自然淨化。
    都市中保留透水鋪面,例如不是水泥底的溼地、路樹或是花圃,
    讓都市變成海綿,會比把水排走更有用

  5. 水中有倒木、漂流木、看來亂糟糟的河流反而是活的,裡面有豐富的生態系。
    用水泥隔開治理得乾乾淨淨的河流已經死了。

  6. 現代大多都市道路都學習美國為汽車而設計,
    但以汽車為主的城市製造了大量不透水鋪面(道路、停車場),
    都市變熱、行人空間也被排擠。
    歐洲一些城市漸漸把汽車趕出市區,
    透過發展大眾運輸、限制汽車車速、把車道變蜿蜒等等,
    讓市區速度變慢、開始有了行人的空間。

  7. 為了改善交通把道路拓寬,只會吸引更多車上路
    不如改善大眾交通讓大家不用開車上路
    如果灣區有大眾運輸可言,我也不用花那麼多錢買車了QQ

  8. 好的設計應該要有自己的樣子而不是試圖變成歐洲
    不然只是模仿,沒有文化底蘊
    例如清境的各種歐風建築、建案很愛取歐洲名字(水岸巴黎?)

再講一次書很好看,希望沒有被我介紹得很難看